秀山街道:街貌焕新添古韵 老屋活化赋新能

原创
浏览量

近年来,通海县立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充分发挥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优势,积极推进历史城区民房的修缮改造工作。通过探索“古建保护+业态植入”“古城保护+活化利用”等模式,走出了一条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位于秀山脚下的太和街片区,是通海历史悠久的传统街街区之一。沿街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民居,见证了数百年的市井繁华。随着岁月变迁,不少房屋逐渐老化,基础设施滞后、业态单一等问题日益突出。2024年4月,通海县以“保护历史文脉、激活空间价值”为核心,启动民房修缮改造工作,对32处结构尚可的老旧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保留原有建筑肌理与历史印记。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完善管网设施等,让古城空间既存“古韵”又具“新能”。随着改造工作的有序推进,太和街逐步实现了从陈旧破落到典雅新生的转变,已完工的7院古建筑吸引了餐饮、民宿等业态入驻,为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漫步在太和街,蜿蜒延伸的青石板路串联起一座座修复一新的老宅。它们或为餐厅,或为休闲吧,改造后的街区初显古城魅力,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打卡的新去处。

“修旧如故+功能更新”模式,在通海县并非个例。近年来,通海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推动古城活化利用,“古建保护+业态植入”遍地开花。在艾家巷的一处民宿内,绿意掩映下的传统建筑围合出一方静谧小院,闹中取静,别具韵味。客房内部既保留了原有木结构,凸显古建特色,又配备了智能卫浴、恒温空调等现代化设施,让游客在感受历史氛围的同时,享受舒适便捷的居住体验。

“外地的游客是比较多的,我们客栈的流量是呈平稳上升的。重大节日,比方说春节、国庆节、中秋节基本上外地游客会过来包房。”秀庐别院负责人台跃说。

随意走进古城的一条小巷,常能邂逅以古建筑为载体的咖啡吧、茶吧、餐吧、民宿或小酒馆。这些新业态在不破坏古建筑原有结构的前提下,为老建筑赋予新功能,让每一条街巷都充满惊喜,进一步丰富了古城的消费场景与文化体验。目前,在古城人流量较为集中的街巷,几乎都能看到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

文旅产业是带动千行百业的支柱产业。下一步,通海县将紧紧围绕文化传承、古城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主线,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千年古城的独特资源,突破业态融合的广度与深度瓶颈,持续用“绣花”功夫+“微改造”模式做好“文旅+”与“+文旅”跨界融合文章,推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通海落地生根,不断提升文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奋力走出一条更具活力、更可持续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