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中国作家驻村计划” 活动走进通海
原创
浏览量

10月20日,“中国作家驻村计划”活动走进通海,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熊育群实地探访通海特色文化与乡村发展情况,与当地作家交流,共同促进地域文化挖掘传播与本土文学创作提质。

熊育群,198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1985年起从事文学创作,作品涵盖诗歌、散文、纪实文学等领域,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等,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当天,熊育群先后前往杨广镇小新村、秀山街道大树社区等地,实地了解通海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村民增收致富路径等。在通海古城,他沿着街巷探访古建筑、历史遗迹,感受古城沉淀的历史文化气息。行程最后,熊育群来到书林岛,与通海本土作家杨杨会面,双方围绕通海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创作、本土文学的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熊育群还结合自身创作经验,为本土文学创作提供了建议。

“上午我们去了大树社区,大树社区一个农村,二十年发生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一些司空见惯的,比如说抓鱼,划龙舟,可以把现代的文旅能够结合起来,做得非常成功,这个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更震撼的是到了通海古城,它的历史遗迹,跟风貌都还保存得那么好,让我进入了一个非常有岁月,又很现代,又很休闲的地方。特别是今天听当地的作家交流,也弥补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的空白,让我心生欢喜。我觉得这个地方来一次是不够的,这个地方不但是能够出文章,而且能够激发你的创作灵感,这里的生活的气息跟文学挨得很近,那么我想我在接下来创作之中,肯定有通海出现,我希望跟通海第一次结缘后,我们的缘份应该是长远的。”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熊育群说。

此次“中国作家驻村计划”走进通海,不仅为外界了解通海的文化与发展搭建了桥梁,更以文学力量为纽带,为通海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本土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