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持续攻坚基础设施短板,点亮古城宜居生活

原创
浏览量

从迎薰里非遗文化园的“旧园新生”,到太和街青石板路的“破路焕彩”。近年来,通海县锚定“民生改善+历史传承”双主线,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持续攻坚基础设施短板,既让古城留住“烟火气”与“古韵美”,更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宜居红利。

2024年年初,全新改造的“迎薰里非遗文化园”正式亮相,成为通海基础设施改善的生动注脚。改造前,这里设施陈旧、布局杂乱,拥挤局促的小花园兼停车场。如今,这片区域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动静分区,新增的石桌凳方便群众休憩,休闲长廊可供邻里闲谈,升级后的绿化景观四季常青,整体景致宜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同样迎来蜕变的还有太和街,作为县城区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项目的关键节点,这条曾经是路面破旧、坑洼难行的街道,于今年7月中旬完成了改造蜕变。新修整的青石板路既平整又防滑,与刻有文化元素的窨井盖相得益彰,两侧青砖黛瓦的老建筑彰显着这条老街的古朴风韵。

“现在这个太和街修好,这个路漂也漂亮,还好走,不像以前,坑坑洼洼的,我们在这里开铺子,重新建建也好做生意,不像以前随时过个路也堵,现在又还宽敞,比以前就好做多了。群众钱莉菠说。

自2021年起,通海县便以“补齐短板、完善功能、提升韧性、激活活力”为导向,扎实开展城市体检,精准梳理建设弱项,通过项目驱动加快基础设施升级,老旧道路改造有序推进,同步加快推进供水、供气等公用设施,城市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继续加大城市更新,累计投入6.5亿元,完善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新建雨污、燃气管网50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0万平方米,完成老旧小区改造73个,惠及1300多户居民。通海县住建局副局长郭阳阳说。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海县创新名城保护路径,通过出台保护规划、建立联审联批机制等举措,引导多处古民居完成修缮活化。这一“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模式不仅入选国家经验清单,更亮相央视《文脉春秋》节目,让通海古城的独特魅力走向全国。

接下来,通海县将继续系统推进城市设计与更新,重点谋划实施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名城保护等领域重大项目,以更扎实的举措加快城乡融合,推动城市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古城焕发更强生机,让群众生活更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