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五问促增收: 小盆景“长”出大产业,里山乡五山村的“绿意致富经”

原创
浏览量

在通海里山乡五山村,一盆盆造型雅致的盆景不仅装点着庭院,更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依托悠久种植历史,五山村从村组搭建示范基地,破解技术销售难题,到乡镇统筹政策扶持升级,绘就出从“普通农业村”到“省级盆景村”的蝶变画卷,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路径。

走进五山村盆景市场,罗汉松、黄杨、清香木等绿植错落成景,绿意盎然。位于盆景市场旁的种植园内,村民刘勇正手持剪刀为清香树修枝,动作娴熟利落。

“以前就是家里面养养,自己玩玩,但是后来越养越多也不是个办法,就想怎么卖,以前光我们通海的就互相买卖,互相销售,但这个量一直上不去,但是后来,通过抖音转到线上来卖,就感觉比以前的市场要大得多,因为面向全国,甚至国外。村民刘勇说。

曾以种田为生的刘勇,借着村里搭建的盆景市场平台,摸索打通互联网销售渠道,如今已将盆景变成了主业。

“这个销量一年比一年大,一个月比一个月还多,种也种不出那么多来了,就周围也会跟他们采购一些来,也有一些带动。”村民刘勇说。

盆景制作是五山村传承已久的技艺。近年来,该村将其作为“一村一品”重点培育,形成浓厚文化氛围。2022年,五山村获“云南盆景村”称号,同年建成盆景交易市场,上万盆千姿百态的盆景成为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我们现在的盆景园大小有七八十个,其中上规模的有二三十个,可以说是拉动了我们农户,好多农户的就业。里山乡五山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胡存轩说。

到目前,五山村已培育清香木、尖叶木樨榄、迎春花等苗木3万余株,制作中大型盆景1万余盆、小型盆景2万余盆、小微型盆景1万余盆,产品结构持续丰富。

“节假日,我们就会搞一个盆景展示,通过盆景展示拉动销售,线上线下,每月基本上都在,像去年的都有一百多万收入平均每月。里山乡五山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胡存轩说。

今年以来,五山村共建成“美丽庭院”170余个,村庄实现从“一点绿”到“一片绿”的绿色蜕变。逐步形成“以人工培育幼苗和发展小型盆景为主,中大型盆景为辅”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我们乡党委、政府把盆景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特色产业来抓。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谋划包装和向上争取资金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搭建发展平台和优化服务保障等举措,推动盆景产业从零散种植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目前,里山乡培育花桩盆景园172个,育苗基地210多亩,共有各类盆景21万盆。形成了以五山村为核心。辐射周边村庄的盆景产业集群,带动了430多名村民就业,实现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里山彝族乡人民政府乡长施宇彪说。

如今,以五山村为核心的盆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标准化种植让产品质量更稳定,品牌化运营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了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华丽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盆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规划建设盆景产业园,完善仓储、物流、包装等配套设施,推动盆景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盆景产业综合体,让小盆景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里山彝族乡人民政府乡长施宇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