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五问促增收】智慧赋能农业升级!通海高效节水灌溉激活生产新动能
为进一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杞麓湖的影响,破解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农田用水保障不足的难题,通海县将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深度融合,通过双轮驱动为农业生产注入强劲动力,让“节水增效”成为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形成了“农田节水、湖泊护清、生态向好”的良性循环。
在九龙街道三义社区一组记者看到,连片高标准农田里,莴笋、包菜等农作物长势喜人,生机勃勃。田垄间的喷灌设施如脉络般纵横延伸,每间隔几米便立着一根喷灌立杆。农户沈玉钦站在田间的智能水表旁,轻轻刷卡后,智能灌溉系统随即启动,立杆顶端的旋转式喷头开始匀速转动,细密的水珠呈扇形喷洒而出,水珠顺着叶片缓缓滑落,精准渗入蔬菜根部。
“高效节能喷灌太好用了,一个是省时、省力,鸡脖子坝水库水一来,老实方便,我们只用持有这个卡,一卡在手,什么心都不用操,一刷水就到田里面。”农户沈玉钦说。
沈玉钦告诉记者,以前种庄稼,浇水全看天,遇上旱季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了这些设施不仅水够用,成本还降了不少。
“自去年8月份以来,我们三义社区积极开展高效节水示范区项目建设,目前已改造提升完成高标准农田509亩,安装智能水表250只、铺设输水管道1284米,与鸡脖子水库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有效衔接,构建起了现代化灌溉网络。现在已有300多户村民开始充值用水,不仅解决了农户农业用水难问题,还最大程度减少了水资源浪费,节水成效非常明显。”九龙街道三义社区党总支委员吴文迪说。
通海县蔬菜、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较大,长期以来,农田尾水、初期雨水等水资源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仅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更对以杞麓湖为核心的区域水环境带来持续压力。为此,通海借鉴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推进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构建起“拦截-抽提-调蓄-灌溉-管理”一体化体系,让过去白白流失的“闲置水”,蜕变为保障农业丰收的“关键水”。
“目前,湖外水循环工程已基本进入了运行阶段,我们针对各片区,进行了科学的调度,今年以来已经抽提水量超过了600万立方米,覆盖了河西、九龙、四街等乡镇街道,实现了水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将‘废水’变为‘肥水’,解决了资源性缺水村组的农业生产用水问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通海县水资源调度管理中心主任董明说。
在推进湖外水循环利用的同时,通海县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建设,持续推动设施农业向高效集约转型,以“智能 + 精准”破解传统灌溉用水浪费难题,更有效应对了过去干旱季节无水可用的困境。
“近几年来,通海大力的推广高效节能灌溉工程建设,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群众的自建,全县现在有3.92万亩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通过高效节能灌溉建设,可以改变我们群众灌溉的生产方式,不仅节约了水资源的使用,每年用水量可以减少一半左右,而且还使农户省工省时,投入减少。”通海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副主任周永寿说。
从杞麓湖畔的拦截沟渠到田间地头的智能喷灌,从“闲置水”到“关键水”的转变,从靠天吃饭到丰产增收的跨越,通海县以湖外水循环与高效节水灌溉的“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护湖与兴农并举、节水与增效同步”的特色路径。随着全县设施农业覆盖率的持续提升和智能化水平的逐步升级,农业生产方式正加速向智能化、精准化全面转变,为通海县高原特色农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