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蔬菜产业:从“巴掌田”里种出的致富密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相关会议精神,围绕省委书记王宁“群众持续增收五问”——问产业、问就业、问改革、问乡村建设、问筑牢底线。即日起,通海县融媒体中心将推出系列报道,以实例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以典型引路推动通海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通海县是云南省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地,全县总面积7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9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不足0.7亩,然而,2024年,全县蔬菜产量高达91.5万吨,产值达28.97亿元。一颗小小的蔬菜,是如何在这人均不足0.7亩的方寸之地里,让“巴掌田”变成“聚宝盆”的,今天,我们一起去解密通海蔬菜的致富密码。
下午时分,走进秀山街道万家社区,只见广袤的田野上,不少村民正穿梭在田间,忙着浇水、施肥、间苗……当天,万家社区九组村民付美华家的甘蓝迎来了采收,一家子正分工明确,合力将采收的甘蓝装车,准备运往附近冷库进行售卖。
“我家有两亩多田,这茬比之前的收入好一些,还是有几千块钱的。平时有农科站帮我们指导着,还给有机肥用,产量也提高了。”秀山街道万家社区九组村民付美华说。
在秀山街道近1.8万亩的耕地中,98%的土地都用于蔬菜种植,8个涉农社区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蔬菜产业示范村镇专业村。这里的农民深谙“小地块精耕”之道,从蔬菜品种的巧妙搭配,到茬口时间的精准安排,从行距株距的合理设置,再到水肥管理的精细把控,每一个环节都尽显精打细算的智慧。农户们通过科学的轮作模式,让有限的土地全年保持高效利用,亩产效益相较于传统种植大幅提升,实现了大幅增长。
“蔬菜是本地社区居民主要的增收致富产业,在社区的经济集体产值当中,蔬菜的产值占50%以上。在推行‘一村一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的过程当中,我们主要依托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还有新机器的推广示范,加上我们的一些新模式的组合,同时积极践行有机无机的精准施肥,把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肥料以后,可以实现减少化学肥料的用量10%-20%,这样的话,既培肥了我们的地力,极大地降低了一些病虫害的发生,节约了生产成本,蔬菜产品的质量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秀山街道城镇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许艳斌说。
秀山街道的生动实践是通海蔬菜产业发展的小小缩影。多年来,通海蔬菜产业以“精耕细作”为根基,通过全链条布局释放增收潜力,70%的蔬菜销往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30%出口至东南亚及中东地区,占云南省农产品出口量三分之一以上,形成了四季外销、全年无休的稳定格局。
“在种植端,我们在引导农户采取烟—菜、花—菜等轮种、套种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无土栽培、绿色防控等技术,进一步加持了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生产端,我们延链补链,推进相关项目建设,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力争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5%。目前,我们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户、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个、家庭农场示范场5个,推动蔬菜产业从分散经营向集中化、标准化转型。下一步将聚焦品种改良、品牌打造、科技赋能,让蔬菜产业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稳定器。”通海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杨童雨说。
通海县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支柱。从曾经的小块耕地,到如今产值近30亿的产业规模,蔬菜产业让无数像付美华这样的农户实现了收入增长。2024年,通海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蔬菜产业贡献比例占有绝对优势,众多农户依靠蔬菜种植住上了新房,购置了新车,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通海蔬菜产业正以强劲的发展态势,持续推动着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书写着更多的致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