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母亲湖 我们在行动】“民情民意直通车”让民生温度可感可触
“民情民意直通车”是我县在推进杞麓湖水质脱劣攻坚战中,拓宽群众心声反映渠道的重要载体。近半年来,县人大代表们纷纷搭乘“民情民意直通车”,积极发挥汇民意、聚民智、解民忧的作用,推动各级各部门同向发力、切实把群众的“烦心事”转化为“暖心事”,把群众的“所需所盼转化为“幸福清单”,助力杞麓湖保护治理。
8月5日,在位于海东村村中心的月牙塘,记者看到曾经杂草丛生、淤泥堆积的池塘如今已是水清鱼跃、荷叶叠翠。
“以前杂草丛生,我们发动了群众清理了淤泥、杂草,经过人大代表提议案,补了水,种了莲藕,把它管理起来,每周安排人捡垃圾,捞杂草。”四街镇海东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 可立亮说。
据介绍,海东村积极采纳人大代表建议,投入8万余元对月牙塘进行集中清理整治,使废弃池塘变身“景观池”,不仅恢复了水域原有的功能,也美化了环境,成为村民饭后闲时的好去处,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感受到环境整治的“甜头”。
“经过村上的整治,环境变得更好了,住着也清秀,希望以后大家都一起爱护环境。”群众简玲说。
海东村的精彩蝶变,只是人大代表依托“民情民意直通车”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的众多生动范例之一。
在十街村的西干沟工农站,记者看到,沟渠内水流通畅,工作人员正在对水闸口的垃圾进行打捞,一旁的简易房内工作人员正在对收集的白色垃圾进行集中清运处理。
“从人大代表提出建议以后,我们十街村对大湾进行了全面的清淤,在西干沟泵站取水点安置了阻拦白色垃圾护栏,同时设置了白色垃圾处置点进行集中清理,有效减少了白色垃圾入湖。接下来,我们将持续维护好河道卫生,保持河道通畅。”四街镇十街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李云辉说。
记者了解到,西干沟是十街村的主要入湖河道,周边农田遍布,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杞麓湖水质改善。针对河道淤泥堆积和农用白色垃圾污染等问题,人大代表提出河道清淤和安装白色垃圾阻挡护栏等实用性建议,在具体实施后减轻了河道压力,治理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截污治污工程作为杞麓湖保护治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一直以来都备受群众和各级人大代表的关注。在大营村,记者看到,截污治污工程正在紧张有序的开展,挖掘机在巷道中精准开挖沟槽,数十名工人忙碌着铺设管道。
“大营村污水管道收集工程,从今年三月份进场施工,工程进度污水主管、支管达到70%,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大营村里巷道的接户支管收集工作,按照每家每户污水排口分类,按照施工图纸要求进行收集、安装,接下来大概还有三个月的工期,我们按照甲方要求、监理要求,按照正常的施工质量保质保量完成,达到应收尽收。”云南建投第六建设有限公司大营工段现场负责人范永康说。
据介绍,此前大营村截污治污工程因质量问题对项目施工造成较大影响,对此,人大代表积极履职,针对工程质量不达标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并督促进行整改。
“大营的雨污分流在前期施工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在的施工队进来排查以后是管道堵塞,还有标高不合理,导致有些雨水排不出去,我们都全部整改完了,作为村委会,在监督方面,要求他们必须要夯实,要砂石回填,不能本土回填,监督他们保质保量的完成该项目。”四街镇大营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魏兴荣说。
这些鲜活的实践探索,不过是人大代表为杞麓湖治理保驾护航的一个生动缩影。随着民情民意直通车的持续发力,构建起“专业监督+群众路线”的履职模式,既破解了“政府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境,又避免了“一阵风”式整治,真正实现了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为杞麓湖的碧水长清注入了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