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街村产业多元驱动 解码乡村振兴“密码”

原创
浏览量

近年来,通海县四街镇六街村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引擎,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构建了“山下市场筑基、山上多元掘金”的发展格局,在交出“三产融合”富民答卷的同时,不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临近午饭时间,六街村农贸市场里前来交售蔬菜的农户依旧熙熙攘攘,各个交易区内,随处可见蔬菜打包、装车的繁忙景象。商贩华琼告诉记者,10多年前她就与家人一同开着货车在六街村收购蔬菜,那时没有农贸市场,村内的道路就成了临时的蔬菜交易点,而“以路为市”不但让村内交通极其拥堵,且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村民和商贩都叫苦不迭。为解决六街村蔬菜交易长期以路为市的“困局”,2014年,六街村委会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逐步建成了如今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

"我们以前是在路边上收,在路边上收还堵塞交通,反正拉来的品质晒了都不好。现在进来这里面收,进来车也好停,收起来也是,及时收及时就装车了。"商贩华琼说。

“以前老实不方便了,排队排了多长,半天都回不了家,时间耽搁的老实长,有时候早上6点来,要到晌午11点才能回家,蒜苗在路上耽搁长了,晒晒根就有时候会腐烂,价钱就上不去了。现在盖了这个市场,真的是方便大家了,随时来随时都可以交易。”四街镇海东村二组村民可红萍说。

自农贸市场建成投用以来,六街村的蔬菜日均交易量迅速突破200吨,市场商铺出租率达到100%,书写了“建一个市场、活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样本。

“农贸市场覆盖我们上下几个村的交易,另外还有华宁的、江川的,雄关的这些都是来这里交易,我们整个村这些老百姓每年的蒜苗收入,从原来几百万到现在每一年都是一亿多,市场建成了,每年也给我们村集体带来了200多万的收入。”四街镇六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存富说。

市场的虹吸效应催生复合业态,目前,六街村农贸市场已形成农资购销、冷链物流、特色餐饮等功能板块,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农闲时村里到这务工的村民,月均增收2000元。

“我们家田地的忙清了,有人请我们又去帮人家栽菜、拔菜,做半天还是有七八十元的。忙的时候,请的人多,做都做不完。”四街镇六街村一组村民杨翠仙说。

农贸市场的“筑基”,让六街村有了盘活闲置土地,大力发展产业的底气。沿着六街村的新农村道路向北500米左右,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棚就展现在眼前,棚内一颗颗圆润饱满、色泽鲜艳的小番茄缀在藤蔓间,工人们正忙着将成熟的果实小心摘下,装箱运往市场。

“现在我们每天的番茄量都在5吨以上,销往贵阳,广州、广东、昆明还有我们整个县周边这些,现在的番茄单价最低是15元/公斤,最高是20元/公斤,每一亩它的产量每茬是在6吨至8吨,对我们村集体也会带来上百万的收入。”四街镇六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存富说。

小番茄结出的百万产值,在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辐射带动了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目前,占地100余亩的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每天的用工需求稳定保持在30人左右。

“从他们这个番茄园盖起来还是为我们提供很多就业机会,我们干完农活没有事情就过来这里干了,干下来一天是100多元钱。这段时间就我们村子来这里干活的人还是有10多个的。”四街镇海东村村民简乔艳说。

除了发展番茄产业外,六街村还立足实际,构建起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立体产业格局。从六街村的山脚至山顶,洋葱、天麻、羊藿……一幅幅果蔬业、食品加工业、中草药产业等发展的宏图正徐徐展开,丰富多样的品类,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又有效分散了市场风险,为六街村的产业持续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原来是空壳村,不但没钱,还差了七八十万,我们主要还是多种经营,多种模式来操作,这两年来,村集体经济达到了三四百万。下一步我们还是走深加工,我们的加工厂也正在建,围绕着我们园区,还有我们本地的这两个高速服务区,向农文旅这一块来发展。四街镇六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存富说。

2014年到2025年,11年间,六街村通过产业联动,完成了从空壳村到“明星村”的华丽蜕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六街村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无论是热闹非凡的农贸市场,还是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都彰显着乡村发展的无限潜力。下一步,六街村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拓展产业边界,深化三产融合,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向着更加富裕、美丽、和谐的乡村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