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力整治人居环境 赋能乡村向“美”而行
近年来,通海县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既要“面子”光,更要“里子”实,不断提升乡村“颜值”和“气质”,赋能乡村向“美”而行。
初春时节,漫步兴蒙乡白沙凹片区,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特色民居,五彩斑斓的庭院、生机勃勃的小菜园,村民们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菜、浇水扫地,一幅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白沙凹片区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村民们携手共建,积极参与门前“五包”,共同打造一个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人在绿中、村在园中的绿色生态家园。
"这些花好好的管好,人舒舒服服的,人好在一点。"村民华坤林说。
“每天早上扫一下干干净净的,该栽什么栽什么,青菜、白菜什么都栽一些。家门前搞的好好的,绿绿的。”村民华汝芬说。
高大乡代办村委会老熊箐是典型的山区村,老熊箐在做好人居环境日常维护和常态化治理的同时,每月聚焦人居环境薄弱环节,针对村庄垃圾死角、绿植管护等问题,拔杂草、剪枝条、扫垃圾......认真细致开展环境卫生大清理。
“现在我们老熊箐搬下来了以后,又安排了一名保洁员打扫公共这些,还有公共厕所这些、街心、绿化这些杂草这些,然后平时每个月定点一次,党员、村民代表、还有我们这些群众、这些学生娃娃这些,都会组织一次打扫。老的带动这些小的,以后人居环境整治这个越来越美。”高大乡代办村一组组长李福英说。
老熊箐新村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四周山林翠绿,房前屋后花团锦簇,村庄文化活动场所、公厕、路灯等基础设施齐全完备,通过持续发力人居环境整治,家家户户养成了自觉打扫、自觉维护的意识,展现出“村庄美、文化浓、环境净”的新村新貌。
“下一步,还是一如既往像现在的,不乱堆乱放,大家一如既往爱护这些绿化,让这个村子一直这样美下去,干干净净的,漂漂亮亮的。”村民高峰说。
在省级卫生村、省级美丽村庄秀山街道六一社区,春节前,社区的各条街道穿上了“黄色新衣”,这些醒目的黄色标线留出了消防通道,并写着“消防通道禁止占用”字样提示,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农用车、机动车等各种车辆规范有序停放,一片井然有序景象。这得益于六一社区开展的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对社区内环境“顽疾”进行整治,全面清理村庄“十乱”。
“在清理‘十乱’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六一社区车辆乱停乱放、僵尸车的现象比较多,我们这一次也投了30多万元钱,对整个六一社区这些街道进行了划线规范管理,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划出了停车位,给老百姓规范有序停车,没有条件划停车位的街道,我们以划消防通道的形式留出了最少4米左右的消防通道,确保我们的老百姓遇到紧急情况以后的消防安全。”秀山街道六一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张万林说。
留出消防通道不仅留出生命线,也增强村民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凝聚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六一”的良好氛围,“村颜”更加亮丽。
改善人居环境,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通海县坚持“内外兼修、全民参与”,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健全完善垃圾治理体系,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强化群众宣传引导等措施,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走深走实。